強迫症?控制狂?頂尖選手行為沒說出口的秘密

發表時間:2021-06-02 點閱:6407
Responsive image

Photo by Moises Alex on Unsplash


二○一八年六月,網球巨星納達爾(Rafael Nadal)踏上法國網球公開賽的紅土球場,準備在決賽中拿下第十一座法網冠軍。一萬五千名球迷熱切等待一場世界級的比賽,他和來自奧地利的對手蒂姆(Dominic Thiem)準備一較高下。納達爾做了他一慣的賽前動作。首先,他手拿球拍穿過球場走到他的板凳,面對觀眾席脫下暖身外套,一邊踮腳來回彈跳熱身。接著,一如往常,他把參賽證件面朝上放在椅子上。
       
比賽開始,納達爾立即取得領先,拿下第一盤。每一次得分後,他會在發球前摸一下衣服、頭髮,彷彿要整理好歸位。中間休息時,他會喝能量飲料和礦泉水,接著把瓶子都放回原來一模一樣的位置:椅子左前方,兩個瓶子前後完全對齊,以斜角對準球場。兩盤之後,納達爾擊敗蒂姆,再一次以勝利者之姿離開法網。
       
你可能認為與世界級網球選手較勁,最重要的是避免肌肉拉傷,但對史上最偉大的選手之一並不是。「在球賽中,我最努力做到的,」納達爾說,「是讓腦子裡的聲音安靜下來。」他在球場上的個人習慣在許多球迷眼中或許逗趣古怪,卻為他提供了一個控制自我對話的合理方法。
       
每次都將球員證面朝上擺放,仔細將水壺在椅子前對齊排好,在發球前確認頭髮是他要的樣子,透過這些動作,納達爾在做的是「補償控制」(compensatory control)。他在實體環境中創造秩序,藉此創造他需要的內在秩序。用他的話說:「這是我參加比賽的方式,在我的周圍創造我腦中尋找的秩序。」
       
透過整理環境來緩解內在對話,不限於個人表現的場域,人類會以各種方式在環境中創造秩序。這也許能說明近藤麻理惠為何風靡全球,她主張清除家中雜物,只留下會帶給自己喜悅的物品,其實就是透過在環境中創造秩序來影響自身情緒。
       
但是讓環境井然有序,如何影響我們腦中的世界?要回答這個問題,必須先了解主觀控制感(perceptions of control)這個概念,也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以自己想要的方式影響世界。
       
掌控自己的欲望是人類很強烈的驅動力。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未來,會影響我們是否為目標努力、付出多少心力,碰到挑戰時又能堅持多久。因此,增加控制感可以帶來各種好處,從身體和情緒健康的提升,學業與工作表現更佳,到更令人滿足的人際關係。相對的,覺得自己失去掌控,往往會導致負面自我對話激增,並驅使我們努力拿回掌控權。這就是為什麼改變實體環境很重要。
       
要覺得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中,你除了相信自己有能力影響結果,還必須相信周圍的世界是有秩序的,你採取的任何行動都會獲得意圖的效果。有秩序的世界使人安心,生活比較可控,也較能預測。
       
我們對外在世界秩序的需求極為強烈,甚至有研究發現,當參與者回想失去控制的感覺時,居然會在影像中看到其實不存在的圖形。他們的心智透過模擬秩序,讓他們想像出圖形。在另一項實驗中,無法控制周圍噪音的參與者,被要求從兩張明信片中選一張,一張上面的睡蓮有黑色邊框,傳達出結構感,另一張相似的明信片則沒有邊框。平均而言,參與者偏好有結構感邊框的明信片,邊框也代表著秩序。
       
科學家發現,我們也能像納達爾一樣,在心智中模擬秩序,方法就是整理我們周圍的事物,確保實體環境符合特定、可控的結構。這樣的做法之所以迷人,是因為它完全不用跟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有關。這也是為什麼在環境中創造秩序如此有用,因為通常很容易辦到。
       

►本文摘錄自《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:緊張下維持專注, 混亂中清楚思考, 身陷困難不被負面情緒拖垮, 任何時刻都發揮高水準表現